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保障居民基本居住需求而推出的一系列住房政策和项目。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建设标准和销售价格,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销售的普通商品住房。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以下是对经济适用房的详细描述:
特点
价格相对较低:
经济适用房的售价通常低于同地段的商品房市场价格,因为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税费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和减免。因此,经济适用房的价格相对较低,使得中低收入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建设标准不高: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标准相对普通商品房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户型设计:经济适用房一般以小户型为主,面积较小,以满足基本居住需求。例如,一般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在60-90平方米左右。
- 建筑材料和装修:经济适用房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标准较为普通,不追求豪华和高档。通常采用经济实惠的材料,内部装修也较为简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
- 配套设施:经济适用房的社区配套设施相对简单,可能不如普通商品房那样齐全,如高档小区的会所、游泳池等设施较少。
主要满足基本居住需求:
经济适用房的设计和建设旨在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提供一个安全、卫生、适宜居住的环境,而不追求奢华和高档配置。
申请条件
户籍要求:
申请者一般需要具备当地城镇户籍,即申请者必须是申请地的正式居民。
收入和资产标准:
家庭收入和资产需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中低收入标准。具体标准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确定,一般要求家庭总收入在一定限额以下,家庭总资产不超过规定的上限。
住房情况:
申请者家庭无自有住房或现有住房面积低于规定的标准。例如,有些城市规定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家庭可以申请经济适用房。
购房方式
申请和审核:
符合条件的家庭需提交申请,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后,确定其购房资格。审核内容包括申请者的收入、资产、户籍、现有住房等情况。
购买价格:
通过审核的家庭可以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经济适用房。价格由政府根据建设成本和政策优惠确定,通常比同地段商品房市场价低20%-50%。
产权限制:
经济适用房的产权受限,一般在购买后一定年限内不能上市交易。各地的规定有所不同,通常是5年或更长时间。例如,北京市规定,经济适用房在购买满5年后,方可上市交易,但在交易时需向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土地收益金。
2. 廉租房
廉租房是政府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租金低廉的保障性住房。
- 特点:租金低廉,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单位管理和运营。
- 申请条件:主要面向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申请者需具备本地户籍,家庭收入和资产低于最低收入标准,且无自有住房或现有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
- 租赁方式:通过申请和审核后,家庭可以以较低的租金租赁廉租房,租赁期限一般为1-3年,可续租。
3. 公租房
公租房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而提供的租金较低的保障性住房。
- 特点:租金较低,面向更广泛的人群,包括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
- 申请条件:申请者需具备本地户籍或符合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人员需就业年限不超过一定年限(如5年),家庭收入和资产符合规定标准。
- 租赁方式:通过申请和审核后,家庭或个人可以以较低的租金租赁公租房,租赁期限一般为1-5年,可续租。
4. 限价房
限价房是政府限定销售价格、限定销售对象的普通商品住房,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
- 特点:价格受政府限制,低于市场价,建设标准较高,接近普通商品房。
- 申请条件:申请者需具备本地户籍,家庭收入和资产符合中低收入标准,且无自有住房或现有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
- 购房方式:符合条件的家庭通过申请和审核后,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限价房。
5. 棚户区改造安置房
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是政府为改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而建设的住房,用于安置被拆迁的棚户区居民。
- 特点:
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的建设标准较高,配套设施齐全,环境和居住条件显著优于原棚户区。
棚户区改造项目由政府主导,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政策性贷款。 - 申请条件:主要面向棚户区改造中被拆迁的居民,提供的安置房面积和标准根据原有住房情况和相关政策规定。
- 安置方式: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项目得到安置房,可以是产权安置或租赁安置。
保障性住房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的推出和实施,对于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缓解城市住房供需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提高居住质量: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 缓解住房压力:保障性住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经济负担较轻的住房选择,缓解了住房压力。
- 促进社会公平:保障性住房政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推动城市发展:通过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时间轴:
中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层次的过程。以下是主要事件的时间轴:
1. 1998年 房改启动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此时,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开始萌芽,主要是通过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2. 2004年 廉租房制度建立
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正式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廉租房主要面向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低廉的租金,帮助最困难的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3. 2007年 保障性住房体系逐步完善
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标准和供应方式。
4. 2010年 公租房政策出台
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公租房租金较低,面向更广泛的人群。
5. 2011年 限价房政策推进
2011年,北京市等地开始推广限价商品房政策,政府限定房价和销售对象,面向中低收入家庭销售。这些限价房价格低于市场价,旨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
6. 2013年 棚户区改造大规模推进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逐步成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
7. 2015年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
2015年,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确保每个家庭住有所居。各地纷纷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8. 2017年 长租公寓政策出台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发展长租公寓。长租公寓成为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
9. 2020年 租购并举政策深化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住不炒”,深化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政府开始探索更多形式的保障性住房,如共有产权房等,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10. 2022年 全面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202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缓解大城市住房供需矛盾,特别是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这些事件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不同阶段对保障性住房的重视和推进,为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
保障性住房是中国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保障居民基本居住需求而推出的重要政策措施。通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限价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多种形式,保障性住房有效地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城市健康发展。